氣候問題嚴峻,全球對碳減排重視程度提高,碳中和目標應運而生。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問題愈發嚴峻,世界氣候變化大會對碳減排目標的制定逐漸深入并細化。拜登政府選擇低碳經濟支持者組建內閣,宣布重返《巴黎協定》,清潔能源政策將更加積極。歐盟大幅提升2030年碳減排目標,未來高碳排放產品出口歐盟或將面臨碳稅壓力。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減排壓力增大。
中國化石能源占比超80%,能源結構調整迫在眉睫。目前我國的能源結構依然以化石能源為主,煤炭占比56.9%,石油占比19.3%,天然氣占比8.1%,三者累計占比83.7%。目前已有大量國際金融機構宣布不再對發展中國家的化石能源投資項目提供融資服務,未來化石能源項目海外融資壓力增大,我國能源結構亟需向清潔能源轉型。
全球共21個碳交易排放體系正在運行,覆蓋1/6人口。截至2020年,四大洲已有21個碳交易排放體系正在運行,24個正在建設或探討中,世界上接近1/6的人口生活在已經實施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地區,碳排放交易體系所覆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9%,參與碳排放交易的國家和地區的GDP占全球總GDP的42%。
歐洲碳交易市場較成熟,已超額完成上一階段減排目標,并上調2030年氣候能源目標。歐洲碳交易市場2004年啟動,經歷了探索、改革、發展、創新四個階段;交易覆蓋范圍逐漸擴展,配額分配時拍賣占比提升,碳交易市場逐步走向成熟,是碳稅制度最成熟的地區。歐洲碳減排成果顯著;2019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23%,超額完成2020年減排20%的目標;2018年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8%,提升明顯。歐盟將2030年溫室氣體相對減排比例從40%提升至55%,并承諾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將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升至32%、能源效率提高32.5%。除立法保障外,歐洲積極發展CCUS、氫能和生物質能,為實現“碳中和”提供技術支撐。
美國清潔能源政策隨執政黨更迭搖擺,加州碳交易市場成效顯著。美國兩大黨派在能源政策上的主張存在差異,輪流執政導致美國的能源政策出現反復。但降低美國能源對外依存度、保證能源安全的目標未曾改變。由于2001年布什政府退出《京都協議書》,美國未發展出聯邦層面的碳交易體系,碳交易以州和地方交易體系為主。2013年啟動的加州碳市場取得較大成效,實現了碳價和經濟的雙增長,同時激發了技術創新,吸引了投資,增加了就業崗位,成為碳市場的標桿。
中國碳排放市場進入第一個履約周期,減排目標清晰。2021年2月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施行,全國碳市場進入“第一個履約周期”,參與者為2225家發電企業。我國相繼于2015年、2017年、2020年三次提出新的碳減排目標,并于2020年兩次在國際場合明確碳達峰、碳中和、碳排放監測的政策目標。目前,共有82個試點省市研究提出達峰目標,有近20個省市將“碳達峰”行動作為未來五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地方政府響應積極,政策落地速度有望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