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王晶)我國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按照目標,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別降低13.5%、18%。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于5月19日共同舉辦的《中國能源轉型:走向碳中和》新書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安全與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劉強談到,中國提出上述目標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耙环矫?,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消費仍占較大比重,2019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7.7%;另一方面,希望通過頂層設計,倒逼中國能源體制加速轉型?!?/span>
清華大學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同樣看到了我國在此方面的市場與發展空間。他談到,據去年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顯示,中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焖贁U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均居世界首位。
也有專家談到,相比之下,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要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因此能源發展切忌短時間內“蜂擁而上”,易發生能源安全問題。
當天會上發布的《中國能源轉型:走向碳中和》新書建議,當前能源轉型工作的重點應該包括:推動天然氣和醇醚燃料等低碳清潔化石能源對煤炭、石油等高碳且環境影響巨大的能源的替代,加快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設,提升其在總能源消費和電力消費中的比重,加強樓宇建筑的節能和綠色供暖工作等。
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副會長孫賢勝建議,未來更多是要依靠技術創新解決減排問題,這也對人才培養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能源轉型:走向碳中和》一書也建議,為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大力發展新型碳中和產業技術經濟體系。以中國的市場規模和潛力,碳中和將成為一個萬億級的新興產業,為中國經濟的升級轉型提供新的增長點。